【字体:
打印
农业科技追梦人不负韶华谱新篇—郝 哲

郝哲,男,1971年9月生,中共党员,宁夏大学本科学历,农学专业。现为榆林市农垦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陕西省红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郝哲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勤勉敬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砥砺创新,凭着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可贵的责任意识,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爱岗敬业勇担当,艰苦奋斗创佳绩

把一颗心锁定农垦,锁定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坚持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深耕不辍。28年如一日,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从事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重点围绕设施果蔬产业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科技扶贫等工作,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陕北榆林因气候严寒、交通落后,日光温室种植又处于历史空白时期,导致当地冬季新鲜蔬菜供应匮乏,城乡居民只能长期将酸菜作为冬季主菜。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困局,当时的地区农垦局率先通过立项,在单位院子中新建榆林第一代日光温室2座,并将试验任务摆在刚参加工作的一批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面前。面对既生疏又辛苦,每天还得和农民一样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苦差事,无人愿意承担。经历过贫苦磨难的郝哲主动请缨,决定将“日光温室引进研究与示范”作为自己工作后的第一个课题。因日光温室在当时的榆林还是新生事物,尚无经验可借鉴,他一边向资深专家拜师求教,一边查阅与日光温室栽培有关的报刊书籍,并在分析本地历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做起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从日光温室设计到建设,从帘被揭盖到环境调控,从整地施肥、田间管理到病虫防治,对每一项技术、每一步工作都亲力亲为,并详细记录。通过系统研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与榆林自然气候条件相匹配的日光温室建造和栽培管理技术,创建了日光温室蔬菜全季节高效栽培模式。他首批种植的日光温室黄瓜、番茄、西葫芦、莴笋等蔬菜也在1992年年底前成功上市,彻底改写了榆林冬季不能生产喜温蔬菜的历史,结束了榆林人长期以来“酸菜吃半年”的艰苦岁月,为榆林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技术瓶颈,郝哲主动承担完成陕西省和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农垦专项等科研项目20多项,集成构建了设施蔬菜、鲜食枣和食药用菌等领域可熟化、可操作、可推广的高效栽培模式和技术体系,引进筛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60多个、示范推广设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40多项,取得了多项国内先进、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市厅级科技成果奖6项。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并在《中国瓜菜》《中国食用菌》等科技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出版《设施果蔬优质高效栽培》等专业著作4部,授权国家专利10件,制订地方标准30项。


二、刻苦专研攻难题,科技创新结硕果

郝哲先后主持实施了“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沙地红枣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羊肚菌适宜品种筛选及其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羊肚菌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省(市)科学研究项目20多项。主要成果有以下几方面:

(一)主持完成“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开创陕北设施蔬菜生产新局面

立足榆林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春鲜菜供应淡季长等自然优势,针对当地设施蔬菜逆境栽培存在的设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光热利用率低、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突出问题,从设施结构、蔬菜高效栽培及其逆境生育障碍调控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先后承担完成“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设计建造技术研究与推广”“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设施蔬菜科研课题10多项。

通过对不同墙体、屋面结构、覆盖材料、防寒沟处理等日光温室结构、增温保温效果、造价及塑料大棚结构与材料等研究与应用分析,创建并优化了陕北冬春低温、大风等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新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结构类型及其设计建造工艺参数。通过多茬口、多菜种种植试验研究,创建了设施蔬菜高效种植模式10多种,解决了设施蔬菜茬口安排与品种搭配不当的问题;试验筛选出设施瓜菜优良品种40多个;创新了设施蔬菜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了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嫁接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30多项,构建了最低温度-25℃~-30℃条件下节能日光温室果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设施蔬菜技术成果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以及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开创了设施蔬菜生产新局面,为推动陕北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保障蔬菜产品安全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主持完成“沙地鲜食枣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开创沙地鲜食枣设施栽培先河

立足榆林沙地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气候条件和枣树的生物学特性,以开发利用沙地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及探索陕北红枣产业发展出路为目标。针对当前红枣栽培存在的裂果霉烂严重、栽培管理技术落后、枣果品质差、经济效益低等突出问题,结合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需要,先后承担完成“鲜食枣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沙地红枣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和“沙地鲜食枣设施优质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课题6项。

创建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防雨棚3种鲜食枣设施高效栽培模式,引进筛选出鲜食枣优良品种7个,突破了鲜食枣根际土壤复配改良、矮化密植、轻简化整形修剪、控产保果、降温破眠与安全升温等鲜食枣设施栽培关键技术。实现了鲜食枣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较传统露地栽培提早上市30~90天。成为破解困扰陕北红枣产业技术瓶颈和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鲜食枣技术成果荣获全国首届沙产业大赛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林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三)主持完成“珍稀食药用菌菌种筛选及其设施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攻克羊肚菌和桑黄设施栽培技术难题

立足国家大健康产业需求,结合羊肚菌和桑黄等食药用菌药用功效突出、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实际,针对羊肚菌和桑黄基础研究不够、人工栽培难度大、出菇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先后承担完成“羊肚菌适宜菌种筛选及其仿野生栽培技术研究”“羊肚菌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北方风沙区羊肚菌设施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和“桑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课题5项。利用基因交配型检测筛选技术获得纯度高、性状稳定的羊肚菌和桑黄优质菌种5个,通过设施仿野生环境培育,攻克了羊肚菌和桑黄人工栽培技术难题。总结制定《羊肚菌标准综合体》和《桑黄段木栽培技术规程》。建成食药用菌核心示范基地300亩,实现了羊肚菌和桑黄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经济效益超过常规作物数倍至数十倍,已成为榆林设施农业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筹备了2019年4月在榆林召开的“2019第四届全国羊肚菌大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北方风沙区羊肚菌栽培优势及风险控制》的专题报告。

如今,郝哲又建立了榆林市首个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和智能化出菇实验室,致力于食药用菌菌种研发及羊肚菌、桑黄、金耳、灵芝等珍稀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


三、科技扶贫到田间,服务民众践初心

为便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将先进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近年来,郝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特别是创新科技培训和咨询指导服务方式。遵循“应农民之所求,急农民之所急,释农民之所疑,解农民之所难”的服务理念,适时举办“点菜式”培训讲座,将以往培训“他要讲什么农民就学什么”,变为“农民要学什么他就讲什么”,把主动权交给农民,推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跟踪服务”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同时,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坚持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指导,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为便于技术指导和群众咨询,实现与农民“零距离”接触,郝哲还专门建立了“设施果疏微信指导群”,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农民朋友的技术咨询热线。每次接到农民的电话和微信咨询,他都不厌其烦地认真解答。多年来,制订设施蔬菜、鲜食枣、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30余项,制作培训课件20多部,累计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受训群众达2万余人(次),印发实用技术资料10万余份,书籍3000余册。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科技素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植专业能手,增强了农民的“造血”功能,被誉为“科技扶贫带头人”。

初心如磐,奋楫争先。郝哲在平凡而又艰苦的岗位上,勤勉敬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砥砺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和风采,用奉献履行了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用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作风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郝哲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丰硕成绩,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服务对象的高度赞誉。相继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和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科技扶贫带头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3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