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治沙科研——符亚儒

符亚儒,女,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1982年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从事治沙科研工作至今。先后担任本单位生态林研究室主任、科研管理科科长等职务。30多年来,为寻求、探索荒漠化防治的科学理论和有效措施,长期奔波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沙漠迹地中。尤其在在林木良种繁育和沙地生态植被建设研究方面业绩显著。曾先后获得科研成果奖多项、获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项,有“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先进工作者”、“陕西省绿化先进个人”、“榆林市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教育厅“全省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先进工作者”等。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多项,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合编专著2部。现就自己从事的主要治沙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治沙植物种的引种繁育技术方面

“六五”、“七五”期间在“榆林沙地植物园建立”项目中,我负责引种育苗和栽植试验。在红石峡建成了我国唯一的一所保持沙丘原貌特征的沙地植物园,面积4500 亩,已成为可供科研、教学、参观的植物基地,曾有许多国内外专家、领导来园参观、视察,均给予高度评价。起到了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尤其对一些乡土濒危野生树种得到挽救和发展。在完成“榆林沙地植物园建立”项目的同时,还主持和参加两项科研项目在植物园基地进行。分别为省科技厅“乡土树种的选育”研究项目和林业部“三北局”的“治沙植物搜集引种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项目。为植物园搜集引种定植322个植物种,并对120种植物进行了物候期的连续观察记载,对选育出表现较好的20个植物种进行了较详细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的观察测定,制作植物解剖永久切片200多张,为这些植物种的大面积推广栽植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野生乡土濒危树种长梗扁桃的引种繁育技术及其特性的详细研究,使这一乡土濒危树种从天然分布的自生自灭,得到了挽救和发展。从此,这一优良树种开始应用于治沙造林和城市绿化中,目前,长梗扁桃在我区已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不仅在治沙和城市绿化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在其种仁的油用价值方面也得到了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区主要开发利用的一种木本油料经济植物,将要在榆林发展百万亩长梗扁桃林基地。在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在《西北植物学报》、《中国沙漠》、《陕西林业科技》等核心期刊发表了相关论文多篇,其中有“长梗扁桃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引种栽培技研究”、“桃叶卫矛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试验等研究”、“治沙植物的旱生结构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沙区常见几种防护林树种水分特性及抗旱特点研究” “陕北风沙区4种乡土树种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性及利用前景”等论文。研究成果获榆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五”期间在林业部“三北局”重点推广项目 “沙地针叶林营造技术推广”项目中,我负责完成了神榆二级公路沿线两侧的造林技术推广,主要推广的针叶树种为常绿乔木树种樟子松和常绿匍匐灌木树种沙地柏。七、八十年代我所老专家孙贞元等同志对樟子松的引种育苗及造林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表明樟子松在我区生长表现良好,但仍存在着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本项目共推广造林面积32200多亩,解决了樟子松沙地大面积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为樟子松和沙地柏在本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提供了技术理论依据。目前樟子松、沙地柏已成为榆林沙区造林绿化的主要常绿树种,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本项成果获得了“榆林市科技进步贰等奖”。

 二、不同类型区的生态植被恢复与建设方面

“九五”期间在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建设及风沙区生态良性循环综合技术研究”项目中,我负责本项目主要技术专题“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综合配套技术试验”。在示范区设计规化了三道防护线,即在绿洲外围的大面积沙漠腹地上实施封沙育林草措施,可采取飞播治沙,迅速发展植被,固定流沙,形成第一道防护线;在大面积沙漠与绿洲交界的过渡地带设置150-200m宽的以灌木为主的人工生态经济型防风阻沙基干林带,形成第二道防护线;在绿洲内的农田地上配置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在居民点四旁配置以用材、经济林为主的居民点防护林,形成第三道防护线。通过三道防护线的层层防护和阻拦作用,使绿洲示范区地面风速减弱,风沙危害减轻,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风沙区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项目完成后累计造林、种草16278亩,推广6项先进实用技术,完成了22km2的绿洲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生态环境、粮食产量、家畜饲养量及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项目成果获“榆林市科技进步壹等奖”。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其中在《中国沙漠》、《西北林学院学报》、《陕西林业科技》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沙漠绿洲科技示范区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研究”、“陕北榆林风沙区农田防护林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陕北榆林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结构配置与效益研究”、“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在沙漠绿洲建设中的作用”、“新修沙地的改良利用技术”、“封禁条件下沙地飞播植被与生境的变化研究”等论文。

“十五”期间在省交通厅重大科研项目“榆靖沙漠高速公路边坡防护、防风固沙及养护技术研究”项目中,我负责本项目中的主要核心内容“路基边坡及公路两侧防护技术措施及典型模式研究”, 完成了从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到试验实施再到执笔完成项目研究技术报告的全过程。该条公路是我国修筑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绿化与公路建设同步进行。本项研究采用以植物防护措施为主结合有关工程措施,采取了多种护坡防护技术和树种配置方案,以寻求风沙路基最经济、高效的路基护坡模式。公路两侧大面积流动沙地的防护,设计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四带一体”的公路治沙防护体系。迅速有效地绿化了路基边坡和公路两侧沙地,保证了高速公路按期畅通通车。。也为同类地区的路基边坡绿化提供了示范样板。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成果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280万元。受到当地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彰,中央、省、地市电视台作过报道。该项目研究成果获“榆林市科学技术壹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贰等奖”。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其中在《中国沙漠》、《西北林学院学报》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榆靖沙漠高速公路路基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半干旱区沙地高速公路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及其效益研究”、“沙漠高速公路路基沙害参数优化研究”等论文。

从“十一五”到现在,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项目“陕北资源开发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项目在陕北能源开发区的核心区域神木大柳塔石圪台矿区和榆阳中能矿区进行。取得成果多项,建立了沙区煤矸石废弃地“垫土覆沙,抗旱保水,以草促灌,灌草结合”的“四位一体” 快速复垦治理技术模式;筛选出适宜陕北资源开发区的优良植物种6种;建立塌陷区生态经济型灌丛复合植被体系综合治理示范样板1400亩;建立常绿与落叶混交植被体系示范模式500亩。造林成活率达到80%以上。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起到了良好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项目研究与示范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陕北资源开发区煤矸石山、采空塌陷区以及低效防护林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成果为资源开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应用推广前景广阔。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成果具有创新性,对沙区资源开发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成果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研究成果于20146月获陕西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即将申报省部级的奖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了“陕北沙区煤矸石废弃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神府东胜沙地矿区植被建设技术研究”、“榆林沙区低效防风固沙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陕北能源开发区主要固沙植被及防护效益研究”等论文,与他人合编《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模式》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