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屈雷——教书育人、回报家乡

屈雷,榆林学院、榆林市畜牧兽医学科的带头人,临床兽医学博士,三级教授,现任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业务精湛,陕北白绒山羊饲养、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领域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和杰出的的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在他的带领下建成的“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榆林市第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建成的榆林现代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创了榆林市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先河,填补了榆林市现代生物技术高层次研究领域的空白。在他二十八年的教学和科研路上,几乎被一张张荣誉证书铺满。200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杰人才荣誉称号;2012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被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17年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18年获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获榆林市优秀政协委员、第七届“榆林好人”称号;2021、2022年分别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这些荣誉证书,不仅见证了屈雷教授的辛勤耕耘,也为他在教学和科研领域赢得了学生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二十八载潜心教育

屈雷博士,这位曾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先后报道过的博士,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难奋斗历程……没有理想的起跑在懵懂的童年,他是一个没有理想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放羊。贫穷和饥饿这一对孪生兄弟始终缠绕着他。最终是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全家人的生活。他常说:“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交给年轻教师的,那就是一份责任心。不单单是在工作上的爱岗敬业,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更是对学生的爱。我们站在这个讲台上不仅仅是上一堂课、面对一群学生这样简单,这背后还有许许多多家庭的责任,如果老师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学校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未来可以改善自己的家庭,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搞教学时拥有这样一个境界,那么这就非常有价值了”。带着这样的责任心和爱心,他坚守在教育一线,为数以万计的学生答疑解惑,构筑人生基石。

为了改变目前兽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学习,而缺乏临床实践锻炼的现状,他积极调整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内容,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建立医疗小分队、加大兽医外科技能训练、深入养殖场进行临床实习等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应用型技能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养殖地点一般都在偏远地区或山区,生活条件较差,但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一线养殖技术、了解最新养殖数据,他身先士卒,吃住都在羊场,一待就是十几天,大家都亲切的叫他“羊专家”。

一件普通的蓝色衬衫,一块戴了几十年的手表,一条黑色的休闲裤,这身随意的装扮让屈雷教授显得格外低调,没有架子的他让学生和他的科研团队更亲近自己。屈雷教授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的一线中,把一切都交付给了学校,交付给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他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获得教师们的高度赞扬:“屈雷教授勤勉教学,爱岗敬业,以刻苦钻研对待科学,以爱护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教师的才德影响着学院的发展,是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绒山羊研究与羊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屈雷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专业知识,还有他多年如一日的科研态度,一届届莘莘学子无不为他那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神所震撼。

屈雷教授在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做出重大贡献,从2008年起主持国家重大专项“高产绒量转基因陕北绒山羊新品种培育”项目,成功体细胞克隆陕北白绒山羊5只,并于2012年成功出生了1只转乙酰丝氨酸硫化氢酶基因陕北白绒山羊,为绒山羊克隆和转基因研究领域做出积极贡献,带动榆林市科研水平迈入陕西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为了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的产绒量和生长速度,屈雷教授团队利用最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成功敲除陕北白绒山羊的FGF5基因(羊毛生长抑制基因)和MSTN基因(肌肉生长抑制基因)的基因编辑羔羊,后移植至代孕母羊体内妊娠后获得基因编辑山羊。这项研究创制了新的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材料,从根本上改变陕北白绒山羊种群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绒毛品质和产量,增加了养殖效益。该研究成果被陕西日报、华商报、榆林日报、搜狐网、陕西新闻联播和榆林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报道,影响巨大,为我国乃至世界绒山羊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屈雷教授先后主持并实施国、省、市及横向项目30余项,近五年累计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61篇,SCI论文39篇,获得国家专利49项,获国、省、市级和横向项目50余项,总经费1600余万元。他的研究成果为绒山羊种质资源的创新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个博士回报家乡的情怀

屈雷教授青年时积极上进,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时不忘贫穷落后的家乡,毅然回归故里,为家乡的畜牧业发展做贡献。他认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艰苦命运和现状,仅仅依靠勤劳与付出是很难改变的,农民的苦从根本上需要现代化、高效率的科学技术。正是这最最简单的念想,让他带着所学扎根故乡,二十几载春秋如一日地坚持着走了下来。

在屈雷教授的带领下,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与红太集团陕西应马安养殖有限公司、上河集团榆林三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等合计总产值10亿的20多家养殖企业以及榆林市华西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横山县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产值达4亿的10多家饲料、肉品生产加工企业,就绒山羊/肉羊品种选育、饲养管理、饲料营养、肉品加工、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带动当地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

为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在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陕北羊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肉羊工程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省级平台、陕北白绒山羊全产业链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等省级平台,湖羊产业研究院和绒山羊产业研究院也正在建设,使陕北羊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紧密结合,为科研技术推广转化、服务地方产业、乡村振兴作贡献。

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舍饲养畜”的生态保护政策,榆林市全面实施舍饲养羊的养殖方式的大环境下,如何把羊圈住并能让养殖户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并自觉禁牧?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屈雷教授为农户提出一种适合榆林当地养殖的绒山羊适度规模家庭养殖模式,可概括为“15211”模式,即:一户修建1个标准化的羊舍,养殖50只左右基础母羊,种植20亩优质饲草,年出栏100只当年羔羊,作为羊肉生产,户均收入10万元。屈雷教授提出的这种养殖模式为当地农户的收入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养殖户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