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山药产业考察调研报告

为了学习山药先进种植管理模式、加快榆林山药产业发展,20151123日至121日,我们一行4人,赴江苏徐州、湖南株洲及广西自治区等山药主产区,就山药品种、山药种植模式、山药种收机械、山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与韦本辉、史新敏等山药技术权威和仝玉纯、唐晓霞等产业界人士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参观了各地的山药种植基地和储运、包装、销售情况,现场了解了徐州市丰县农机公司山药种收一体机械的研发和作业情况,有不少收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山药产业的概括性认识

山药为薯蓣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蔓生植物。在北方多叫山药、怀山药;在南方特别是两广地区称之为淮山;在中药材上称之为淮山或怀山药。2009年农业部综合南北不同叫法,将这一类作物统称为“淮山药”。由于山药营养丰富,既是上好的补品,也是美味的佳肴,同时药用也十分广泛,属粮、菜、药兼用型作物。随着食品需求多样化、营养保健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市场拉动强劲,山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规模与分布情况

学术上认为,全球山药的起源中心有四个,其中中国就有两个,在南北多个区域都有野生资源,因此我国山药种植历史悠久,在全国的种植区域很广,南起海南,北至黑龙江,西自新疆,东到台湾,都有山药的栽培种植。但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有两个,一是河北张家口及河南、山东、江苏交界地带,即焦作、菏泽、徐州等地,以铁棍山药、麻山药、水山药等长山药类型为主,面积在250万亩左右;二是广西、广东、江西一带,以桂淮系列、瑞昌山药等品种为主,面积在80万亩左右。从全国来看,山药种植面积呈扩大趋势,由2008年的300万亩左右,发展到2014年的近700万亩(西藏、台湾等地区没有列入统计),年产量由450万吨,发展到1050万吨左右。但在全国农业产业的大盘子里,山药只是一个小分子,面积在700万亩左右,不足马铃薯面积的10%,大致相当于胡麻的种植面积。

我省的陕南地区有山药野生资源分布,但栽培面积小且零散。据初步了解,汉中市农户素有种植山药的习惯,多以自家小菜园少量种植自食为主,并没有商品化。有一定规模的是渭南市华县,面积在3500-5000亩左右。

(二)生产与市场消费情况

由于山药种植的劳力成本较高,因此生产中仍以农户小面积种植为主,特别是在主产区,进行规模生产经营的很少,一般每户种植2-3亩的较多。但近2-3年来,山药在新疆、宁夏等地种植成功,出现了大户或企业等新型主体生产经营的情况。如徐州种植大户刘尊玉在宁夏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面积在150亩左右,湖南株洲紫山虹农业科技公司流转土地进行生产经营,面积达到450亩。种植方式上,多以机械粉垄开沟搭架栽培为主,南方部分品种可不搭架,或者采用定向栽培(浅生槽)种植,但面积不大。粉垄多采用单沟形式,架杆多采用细竹竿,也有的用钢管支撑尼龙网设架,或用立柱拉铁丝做架,类似于葡萄架杆。收获方面,机械收获刚刚起步,技术上存在很多壁垒,生产中多以人工开沟逐行挖取为主,广西等地的部分品种种植密度小,土壤粘重,可不开沟,直接用洛阳铲以取土样的方式逐株挖出,人工消耗很大,收获费用每亩在1500元以上。

山药一般亩产1500-2000kg,有的高达3000kg以上,其单位面积经济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比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高1倍以上,可作为粮食作物;可通过蒸、煮、炒、煲、涮烹制各种菜肴,在广西考察期间,用鸡肉或者羊肉与山药煲汤,几乎是当地人正餐的必备之选;山药又是重要的药材,除食补外,还是山药丸、六味地黄丸、健胃消食片、济生肾气丸等多种中成药的重要成分。因此,山药可以说是典型的粮、菜、药兼用作物。随着其营养保健价值的发掘和人们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扩张,山药的消费也逐渐增长,呈产销两旺态势,价格一般在5-6/ kg左右。此外,山药也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目前已在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形成以一定规模的鲜山药出口基地,年出口鲜山药在500kg以上,出口的山药干、山药粉每吨价格高达5-6万元。山东泰安地区连续10年出口15万吨以上,年出口创汇9000多万美元,安丘山药直接出口日本就达3.5万吨以上。河北蠡县麻山药2011年取得了欧盟正式保护注册,每年出口约200吨。

(三)储藏与加工情况

与马铃薯相比,山药较易储藏。但品种、区域之间差别较大。北方品种耐低温,在休眠期可承受-4℃的低温而不受冻害,一般10月份收获,在10-15℃环境下可保存数月;在冷藏库内采用杀菌剂处理的,可保存2年。华南地区山药11-12月份成熟,可以就地储藏,延迟至次年3月份采收。但相对来说南方品种不耐低温,由于环境湿度大,在5℃以下则受冷害,霉变加快。

加工利用方面,除提取特用成分加工成药材外,国内多将山药脱水后制成干片、干粉贮藏备用,主要是为了解决采收期相对集中的问题。并以山药干片、干粉作为原料开发了山药饼干、山药薯片等衍生产品。产业界也正在积极探索利用鲜山药开发饮品、速冻薯条、薯片等速食产品,但仅处于研究开发等起步阶段。

(四)科技支撑情况

山药是一个小产业,2009年之前,中国山药主要进行植物学分类一般性生产技术以及一些药用性能方面的研究。2009年,农业部、财政部批准设立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广西农科院经作所韦本辉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技术团队实施了“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1、品种选育:从国内外收集种质资源425份,展开资源评价,对部分资源进行了生理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选育出多个山药新品种、新品系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其中广西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桂淮6号、桂淮7号等6个桂淮品种(系),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选育的陇药1号,都已在当地推广种植。江苏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徐农白药、徐农紫药等系列品系,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新铁2号目前也处在推广阶段。山东、江西、福建等省科研单位也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系)。

2、栽培管理:各地通过试验研究,完善了多种山药栽培高效栽培技术,从山药健康种苗快速繁育、平衡施肥技术,到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山药生产技术体系。在栽培模式上,完善了定向结薯栽培、打沟栽培、打洞填料栽培等技术。在栽培方法上,北方地区针对山药种植具有边长苗边边结薯但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实际,提出了山药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取得了增产20%的实际效果。

(五)存在问题与发展的趋势

1、存在的问题

1)生产成本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山药属于地下块茎类作物,种植时需开1.2m左右的深沟以疏松土壤,收获时需从地下1m左右取出,需要开沟机械设备辅助,需耗费较大的劳力投入和机械投入;山药用块茎无性繁殖,与马铃薯一样,繁殖系数低,需较大的种薯投入;山药为匍匐茎,生长期间需搭架,增加了架杆和人力投入;山药不适宜大水漫灌,一般采用滴灌形式。综上,山药第一年栽培的亩投入在6000元左右,进入第二年、三年,因架杆、滴灌设施、农机具可重复利用,种薯可用上年的笼头或不具备商品价值的薯块,成本有所降低,但也在4000/亩左右,高于目前马铃薯生产中2300/亩的投入水平。相应地,产品销售价格也高,一般大和长芋等高产品种的地头批发价5/kg左右,而铁棍山药等低产品种在10/kg以上,是马铃薯价格的3-4倍。

由于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农机具、灌溉设备、架杆等一次性投入大,限制了山药的规模化扩张。同时,产品价格高,也限制了消费,至今仍为中、高端食品,难以在大众餐桌上普及。

2)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产业发展中仍有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一是种薯的脱毒快繁问题还没有解决,有品种退化的问题。以零余子繁殖种薯,虽可减缓退化,但周期长,种薯成本高。二是山药的体量大,增加了储运的难度,但储运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如这次考察中遇到的江西何老板和湖南的唐老板,都因收获后储藏的问题而寻求技术支持。三是深加工产品不多,多以鲜薯投放市场,增加了储运的压力,也不利于周年供应。四是技术力量整体薄弱,对山药生理、生化等基础研究以及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关键技术研究资料甚少。

3)产业化水平低,现代化、标准化的进程慢。把山药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国家层面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的规划意见,地方政府对推动产业发展还缺乏有力举措,对产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如机械的应用,大宗作物主产区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主要农机具早已列入农机补贴范围,但作为一项重要的节本增效的技术,农机在山药上的应用并不普遍。

2、发展趋势

1)从布局上讲,山药产业正在发生“南种北移”和“东种西扩”的现象,山药由原来的华东华南地区向西北地区转移的趋势明显。主要是因为常年种植产生连作障害,使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地块相对狭小,不利于机械化规模种植,与西北地区相比,失去了竞争优势。我们这次考察的江苏徐州地区及周边的山东菏泽一代,是传统的山药产区,但现在基本见不到山药,当地农户或在新疆、宁夏等地建立自己的基地,或专门从事山药的经营,格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2)从生产经营的方式上讲,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蓬勃涌现的大背景和机械技术逐步发展的双重促动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独户经营正逐步被企业化规模经营代替,产业界人士正在积极运作,成立国家级的山药协会,将会带动山药的产业化发展。

3)从技术应用层次讲,种植收获一体机械的研发应用是减少人力投入的关键,得到了广泛重视;围绕实现周年供应的保护地栽培、无损耗储藏以及适宜于冷鲜运输和快餐食品加工等技术也将得到重视。此外,据专家们预测,国家农业部在“十三·五”期间可能成立山药产业技术体系,此举若成为现实,会使山药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

二、对几个技术问题形成探讨性结论

榆林农科院从2013年开始引入山药,自选项目进行研究,对引进的几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观察试验,同时也对机械开沟种植、浅生槽种植、零余子繁殖等技术做了一些探索,初步认定多数北方品种适应在我市种植,产量产值均等同或高于主产区,部分品种如大和长芋还表现出了较优的品质品相。但对山药的整体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在此次考察中,有针对性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山药的植物学概念

过去认为山药从植物分类来说,是一个“种”,但通过考察认识到,不同地区种植的山药无论从植株形态、地下块茎的形态以及生长习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查证表明,我们所说的“山药”其实是薯蓣科具有食用块茎的一类作物的总称,各地所用品种可能是“薯蓣科”植物中不同的“属”。

(二)关于山药育种

山药是单性花植物,雌雄异株,不结种子或者种子不稔,因此无法通过有性杂交来进行育种。国内一般通过野生驯化或者通过系统选择来进行品种选育。徐州市农科院等也在尝试通过辐射诱变来获得变异株进行选育。总体来说,各地都育成了适宜当地的主栽品种。如果作为一项产业来推动,根据我市气候条件和周年供应的需求,选育生育期短、适宜机械收获和适宜保护地种植的品种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榆林山药形状和定向栽培的问题

通过试验观察,我们发现同一品种在榆林的表现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如大和长芋块茎较其他产区粗、短,形状为锥形。通过与专家探讨,可能主要是因为山药块茎膨大的适宜地温在20-24℃之间,这样的地温存续时间在榆林要比其他地区短。也就是说适宜块茎匀速膨大的时间虽然较短,但一旦进入这一区间,光照、水分、土壤质地等有利因素会得到充分发挥,薯块迅速膨大,导致短、粗,但经济产量没有受到影响。

同样,定向栽培(浅生槽种植)在南方试验成功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我们此次考察的株洲紫山虹科技公司种植的台农5号就是采用定向栽培模式,在收获时可节省一半以上劳力。但2014年我院安排定向栽培试验结果表现为结薯变形,失去了商品性。一方面可能与品种和填充物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块茎膨大期的适宜温度有关,因为榆林的太阳辐射强度和昼夜温差大,土壤结构疏松,热传导性能好,而浅生槽埋藏在20cm左右的地表层,结薯期的地表温度变幅很大,超过了适宜温度范围。

(四)关于机械化种植与采收

山药种植与收获劳动力投入很大,一般种、收两个环节的劳动力投入成本在2500/亩以上,折算在产品价格上,每公斤约占0.5元左右。同时由于效率低下,种、收的时间段拉长,增加了早、晚霜冻的风险。因此,各主产区都非常重视机械的研发和应用。目前以开沟机为原理研发的粉垄(深松、起垄、开沟)机械在种植上应用比较普遍。河南焦作和江苏徐州均研发成功了种收一体机械,处于推广阶段,实际生产中收获仍以人工为主。本次我们重点考察了徐州研发的种收一体机,并在广西阳朔县现场观看了作业情况。两种机型均以工程上使用的螺旋式开沟为基本原理,动力配置均为100马力左右柴油机,作业效率一般在5-8/分钟,日工作效率5-8亩,每亩节省人工8-10个,节省成本在600-800元之间。徐州机型采用履带式牵引,与焦作轮式牵引相比,容易实现直线行进,但转换地块作业时需要平板车拉运,同时机型大,转弯半径大,造价是焦作机型的近两倍。焦作机型在直线行进的稳定性上较差,引入后可尝试使用现有的自动导航系统进行弥补,其优点是机型小,可以自主在地块间移动,初步认为适宜在我市使用。但不论哪种机型,必须解决规范种植的问题。只有种植时实现一垄双行和直线种植,收获时才能避免因种植行弯曲造成的机械损伤。

三、对我市发展山药产业的思考和建议

(一)榆林发展山药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1、理论上判断,榆林的农业资源及社会条件适宜于发展山药

1)榆林的自然气候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山药

通过理论分析,榆林具备发展山药的自然资源条件,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是有土地资源优势。榆林土地广阔,农耕地面积1646万亩,农业人均5.6亩,适宜种植山药的耕地在100万亩以上,便于轮作倒茬。土质疏松,钾含量较高、无粘土板结、砂砾石等障碍层,有利于块茎、块根的膨大,适合此类作物如马铃薯、山药、萝卜、牛蒡的生长。

其次气候适宜。山药喜温、耐旱不耐涝。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各生育期温度等主要气候因素可满足山药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见表1)。

榆林实际温度与山药所需温度比较表

生育

阶段

 

名称

发芽期

甩条期

开花

现蕾期

块茎膨大期

4

5

5

6

6

7

8

9

上旬

中旬

山药

适宜

温度

15

1520

2030

2024

生长

温度

10

540

15

3

极端

温度

0

0

5

-15

榆林地区温度

 

4

5

6

7

8

9

平均

温度

10.2

16.7

21.4

23.4

21.6

15.5

平均

最低

3.3

9.1

13.6

17.3

16.1

9.7

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药各个生育时期适宜温度与我市气候条件基本吻合,没有影响生长发育的极端高温或者低温。山药为藤本作物,对大风及冰雹等灾害不敏感,也是发展山药的有利条件。

2)榆林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有必要引进山药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地区同地块长期播种一类作物,从而引发连做障害,成为产业健康发展最大危机。如山东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面积800万亩,导致根结线虫病发生,重者绝收,轻者减产也在20%以上,出现“要想穷,种大棚”的民谚。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出现马铃薯晚疫病、疮痂病、根结线虫病及玉米地老虎等病虫害的危害。从山药本身来讲,华北、华东作为山药的主产区,受连年阴雨,病虫害和重茬影响,产量与品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从理论上分析,掠夺性利用土地资源势必会造成养分缺乏和病虫害蔓延,合理的休闲、轮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榆林是山药主产区的理想接续地。引进山药,可作为消减我市连做障害的有效手段,在优化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及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发挥作用。

3)榆林的社会发展特点有利于发展山药产业

毋庸置疑,山药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种植项目之一。由于目前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农户为主,而以农户为投资单元的投资能力有限,基于此,山药在全国不会出现井喷式的扩展,市场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而榆林市在能源经济的带动下,经济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的民间资本,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加上民间借贷纠纷,驱使民营资本向农业等长线产业流动,山药等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具有融资优势,发展山药产业恰逢有利时机。

2、实践证明榆林发展山药产业有前景

1)种植效益高。根据前两年的生产示范情况看,种植山药,农民收益高于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以亩产2500kg/亩,6.0/ kg计算,每亩纯收入在700010000元,由表2的投入产出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山药生产的投入大,但净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作物。

2)品质好,有市场竞争优势。由于我市阴雨天气少,辐射强度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沙质壤土,土层深厚,适合山药的生长,产出的山药外观白净光滑,口感细腻、糯性高,品质与品相均好于其他地区。2014年投入本地市场后,对外来山药已经形成冲击;试投外地市场,反映普遍良好,同一品种批发价可提高0.4-1.0/ kg

2   山药与其他主要作物的投入产出比较表(单位:元/亩,kg/亩)

  

  

    

  

种子

肥料

地膜

农药

运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