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榆林市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调研报告

为使榆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分成五个小组就榆林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相关问题及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管理、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绩效管理、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开发、面临问题以及处理原则、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学生就业,实习,“2+1“培养模式等问题分别赴陕西神木大通汽车有限公司、陕西德林玻璃制造有限公司、陕西神木瑞诚玻璃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神木市恒升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巨鼎煤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玉林集团阳光热电有限公司、陕西神木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陕西神木瑞诚玻璃有限公司、神木市艾宇电脑公司、神木市恒隆商贸公司、神木市凯优财务咨询服务公司、亚华商务酒店、神木市高新医院、神木市第一幼儿园、神木市第二幼儿园、神木市第五幼儿园、神木市第十二幼儿园、米脂县职教中心、定边县职教中心等76家企业、医院、酒店、学校等单位进行了考察及调研。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契机,办好特色中等职业学校”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在考察及调研中,调研人员通过与上述企业单位领导交流与座谈、现场参观,进一步了解了现行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训发展的方向及运行机制方面的情况,了解了上述单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同时通过交流与对比分析,看到了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对我们下一步深入地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很有启发。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被调研企业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在上述被调研的76家单位中,横跨了机械类、机电类、建筑类、化工类、医疗类,艺术类、财务服务类、学校等八大不同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虽各有千秋,但是总体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从发展的轨迹来看,榆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本紧跟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向,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与本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大致相符,先后经历了推荐就业、见习观摩、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到校企双方参与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一个由疏到亲、从浅到深的演变过程。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调研数据表明:55.4%的企业未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39.3%的企业仅是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此外,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各占10.7%,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等深层合作的企业不足10%。而且,企业接受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训,基本上是学生顶岗、师傅指导或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而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仅为3.6%

(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接受了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企业对于来实习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中职学生基本上持接受的态度。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有48%的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已被企业看作雇员。而当学生毕业时,有76%的学校学生可以全部或大部分留在实习企业。另外,超过50%的企业对合作学校的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并且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基本认同学生的生产技能、工作潜能以及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定位。

(四)从合作双方的关系来看,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清楚单靠学校自身培养不出高素质的熟练技能型人才,很愿意借助企业力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很多时候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从合作的程度来看,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一体型的更少。榆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虽然“百舸争流”,亮点突出,但尚未形成机制和制度。主要表现在合作的程度参差不齐,自发的多、整体规划的少,个体联系的多、统筹推进的少,远没能达到校企双方共同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度。

(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的专业,如数控、建筑、汽车修理、电子专业、化工、酒店管理与服务、护理专业、计算机等,这些专业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太高。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大多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而且,学生实习后大部分变成了就业。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校企文化交流,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是: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涉及行业机密、安全隐患等。

(六)企业在聘用员工时,愿意优先选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其次是应届中职毕业生,再次是应届大专院校毕业生。单就中职生而言,在工作中虽不如前者上手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管理;相对后者而言,中职生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在招聘员工的来源中占42.9%。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企业满意及比较满意率占78.6%,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所以,中职生还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但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更倾向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企业认为中职学校需要改进的前三项依次是: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七)关于目前本市中职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职业道德、技能等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中职生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能力差,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欠缺。

(八)对于制约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占居前三位的是: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71.4%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按实习工种给予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60.7%的企业希望获得税收优惠,51.8%的企业希望能够以奖代补,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和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或给予相关荣誉称号。

(九)在参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最主要的担忧是学生安全(占78.6%)和学生管理(占64.3%),其次才是生产效益(占53.6%)。同时,企业最希望得到学校用工优先(占46.4%)的服务或支持,其次是解决员工培训,专业技术支持,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宣传企业品牌,这些各占30.3%

二、考察及调研的体会及启示

(一)现有校企合作方法、模式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呈现多样化。按照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层次,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实习基地模式

在该模式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或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负责学生的培养和培训,企业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仅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

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模式,但主要还是短期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接受学生的数量和实习时间受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影响,学校较为被动,存在“校热企冷”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中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企“冷”的根源在于:

1)企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参与中职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没有培养学生的经验等。而事实上,从长远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不仅不会增加企业负担,从人才适用性、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说,反而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2)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3)现在的学生第三年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学生面临着到社会人的角色巨变,由此出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企业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员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对中职生质量和校企合作的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4)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不超过1%。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2、订单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按学校教学要求、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学校教学与企业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缩短了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3、职教集团模式

这是一种以教育行政部门或职业院校为主导,基于相同区域或同一行业,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4、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是指政府行政部门发挥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合理统筹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为校企合作提供财政投入、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推进了校企深度、紧密合作。

(二)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主要存在问题和矛盾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合作的平台而止步不前。

1、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积极性问题

企业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实施,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关键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由于各行业情况不同,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学校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与社会特别是企业需求有距离是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员工招聘短期行为多,“只想用人而不愿意培养人”,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责任;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对员工技能要求不高,对技能人才的缺失没有切肤之痛;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讲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权利和利润,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部分企业就算开展校企合作,也多是自发的联姻,远没达到自觉行为,合作层次也浅,多局限于学生见习、实习、推荐就业等方面,很少上升到共同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的高度。

3)企业对使用我们的学生表现出困惑和忧患: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生实习安全缺乏保障措施,学校指导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安全、薪金待遇等都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学生不是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在安全和管理方面不愿承担责任,监管难以到位,这就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此外,校企合作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比较松散,没有对有关合作双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合作双方没有具体合作的日程表、相关措施。学校一般是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地寻找合作伙伴,校企之问缺少沟通联系,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缺少共享机制。

3)在本次调查中,多数合作仅限于企业提供场所、学校输送学生,学生实习毕业后企业满意的可以留下丁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都是简单的推荐就业合作,而相当数量的文科专业学生就业困难。这种合作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

4)对学生实习制度约束力不够。没有任何措施、制度约束学生随意离开实习岗位的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发现与想象中的工作环境、待遇不同,便私自离岗,脱岗,辞职现象普遍存在。

3、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待遇而从未考虑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能为企业做什么。

2)期望值过高,缺乏对企业的正确认识,过于美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弱化工作强度、强化工作待遇,于是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难以接受,于是采取一走了之手段,很多学生还返回学校要求再次寻找工作机会,总幻想后面会有更好的工作。

3)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该行业收入情况;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三、强化及改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建议和措施

(一)从学校战略角度出发重新定位校企合作业务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

准确定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学校中的位置,有利于梳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职责,有利于明确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教育需求计划和课程设置与合作企业的战略发展更好的匹配。而赋予学校相应的权利,是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顺利进展的有效武器。在此次被调研的48家单位中,关于“影响贵公司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一问中大部分单位都提到了“缺乏合作机制”。可见,中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促进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提高。学校能够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从企业需要出发,考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问题,更加贴近企业生产需要。一是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主要办学模式,在设置专业、开发课程、配师资、确定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与校合作的教学模式相适应。

(二)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为保证实训的质量和“第一线”人才的有效产出,学校和企业可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合作,如成立实习指导小组。可由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和教师成立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对实习小组活动的统筹安排,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督促计划的实施,并最后组织考核;其次也可实行顶岗实习制,即让学生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生产情景中锻炼,获取直接经验和能力。这也与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映辉。在顶岗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再次,学校和企业共同把好学生毕业设计关。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取“双师指导制”,使学生的课题能从生产实践中来,也能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消除“后熟期”的现象,又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应,达到“三赢”目的。

在校企合作当中,尤其注重建设好国家级实训基地。主要方法如下:一是依靠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在建设高档次的实训基逑过程中,争取行业扶持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二是依靠企业的深度参与搞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三是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室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如数控设备均为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型设备,学生可参与产品加工。四是实践教学内容跟踪生产的前沿性技术,构建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项目的建设,使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一是可为学生实训创造较好的条件。二是作为教育资源,可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建立“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前两年里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修读,第三年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全部由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承担,第二学期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任务。

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既要遵循“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求,组织学生下企业开展以提高职业素养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实践锻炼;又要要求教师树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育人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施路径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二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工学结合;三是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四是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题更为宽泛。

(四)根据调研结论开发一批特色的中职实训教材

    根据调研结论,可以开发一批有特色的实训教材;教材编写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通用性。在编写过程中注意职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部分尽量简捷明了,注重工艺要求、步骤,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实训教材由于需要紧密联系行业技术技能发展需求,因此,教材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而且还要结合不同的培训对象,提供不同的培训教材。在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企业及其他院校交流教学经验,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各行业人才探索出新的路子。甚至企业人员也参与实训教学中,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相互听课,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建立合理优化的师资库

1、实训教师不足已经成了严重制约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争取企业的支持,抽调一线有工作经验的工人担任部分课程教学,将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但是,目前对于企业教师引进的机制不够灵活,由于高学历、高职称等硬件指标的条件限制,制约了从一线抽调有经验的技术工人任教部分实训课程。因此,今后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注意做好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工作,解决实训教师聘任中的制度性障碍问题,争取能在短时间聘任或者引进有实际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扩大和充实现有实训教师队伍。

2、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不再仅是理念倡导,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不仅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切实做好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退行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反映的中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固然基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学校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引导和化解,使学生依然保有归属感而非孤独无助感,那么很多问题是可以消泯于无形中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第三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毕业证书。

(六)实行毕业生回炉再培养制度,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培养

对毕业生进行回炉培养,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对那些因为企业原因无法吸收的学生进行回炉再培训,使其能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对那些不适应所在企业工作的学生进行再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向企业推荐;三是对那些由于企业技术发展,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学生进行回炉再培养,使其学到新技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行回炉培养制度,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订单培养,而且还减轻了企业对学生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担忧,增强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有利于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